华声在线首页 | 湖南

没错!湖南人也是“太阳的后裔”

2016-03-29 09:45:32 [来源:潇湘晨报]  [编辑:万姗姗]字体:【  
因影视剧而成为网络热词的“太阳的后裔”本意何解?有人从尼采的“日神文化”牵强附会,有人认为“太阳”象征着人道主义光辉,还有人认为“太阳”指的是极端条件下的人性积极面。这些解析难说谁对与错,但湖南人是“太阳的后裔”故事却源远流长。

遗存

“太阳印纹白陶盘”6000多年前的神器

远古神话传说太遥远,或许该说点更实际的,证明“太阳”对湖湘文化塑成的深刻影响。

1978年,湖南安乡汤家岗出土“太阳印纹白陶盘”,它被认为是距今6500-7000年前祭祀太阳用的神器。“太阳纹符号”在湖南是出现最早的图腾纹样之一。盘上八角星图案被认为是太阳放射形图案。在万物有灵的史前时期,原始先民对光的崇拜,集中表现为对太阳的崇拜。

无独有偶,1986年长沙县南托出土新石器时代的刻画太阳纹釜残片,其他罐器残片中也有多种太阳纹出现,有的与鸟纹组合在一起,均表现出太阳神无边光明与温暖,赐予大自然与万物生机的强大活力。

而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伴随辛追夫人的帛画中,更是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(有6条龙、3只虎、3只鹿、1只凤和1个仙人)。上段顶端正中有一人首蛇身像,鹤立其左右,可能是大神烛龙;画的左上部有内立金乌的太阳,它的下方是翼龙、扶桑和8个较小的红圆点,与古代十日神话接近。

生活

土家族“敬太阳”,侗族偏爱太阳纹

远古的“太阳”至今还活生生地存在湖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中。

城步苗族自治县至今流传着一种名为“庆古坛”的宗教仪式,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礼拜太阳神,活动期间每天必须礼拜三次,早晨“迎太阳”,中午“望太阳”,傍晚“送太阳”。祭祀过程中,掌坛巫师头戴饕餮日月冠,身穿外罩太阳图案的团花背心法衣,场面壮观而热闹。老人们说,从前的颂歌唱得更野,歌词中要用“美女”去陪太阳,只有奉献美女才能博得太阳神的欢心,五谷丰登。

对太阳神的尊崇几乎是湖南少数民族共同的习俗。除苗族祭祀太阳神以外,湖南侗族、土

家族均遗存有关太阳的习俗文化。

民俗学家认为,侗族的太阳崇拜,早在百越时代已经形成。湘西南侗族地区,太阳被视作儿童的保护神,太阳图腾纹样在侗族挑花和织锦物品上比比皆是,如通道县民间妇女背娃娃用的“太阳纹”挑花,辫绣背裙,主题纹样即为太阳纹,又如该县的“八芒太阳纹”,边框布满了八芒纹的小太阳花,闪烁耀眼,与上述汤家岗白陶盘上的纹路如出一辙,可见并非偶然,乃是流传数千年仍在被使用的“太阳图腾”。

太阳也“活”在侗族的建筑装饰上。湖南侗乡土堆式的萨坛上面,中心堆着二十四颗白石头,用一把伞遮盖着,伞象征太阳,鼓楼前留有一块平地,坪中心用一块白石头定点,然后一圈一圈向前出太阳图案,直径一般为三至五米,然后在从太阳纹的外延向四面八方向前成放射线。有的鼓楼坪先用卵石镶成东南西北的十字架,再分别镶成四个太阳图案。人们在祭祀萨岁时,都要按照传统的步伐走十字架,这种仪式融合了萨岁崇拜与太阳崇拜于一身。

而土家族人则以六月六日为太阳生辰,过去由土王亲自主持祭祀典礼,土民皆顶礼膜拜,以祈求年岁丰收。而今土家族人仍在六月六太阳生辰这天“敬太阳”,并“尝新谷”,打新谷,做新米饭,佐以鳝鱼为菜,煮酒杀牲敬神,感谢、祈祷神灵赐与丰收。

本版文史顾问:陈先枢(省文史研究馆馆员)